| 
 
 
 每个人修成、证果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, 
 
 也就是说,一个人修成修不成的时间,它是有区别的。 
 证果是什么?
 
 
 就是证实、验证我们现在所受的这个果报,这是什么果报啊? 
 
 这是你的现世报,还有你的前世报。 
 
 如果你这一世修不成,你下一世一定会回来继续投人,而且下一辈子投人不一定会投到一个非常好的人家,说不定还不如这辈子。 
 
 因为你的旧业没有消完,这辈子你又造了很多的新业,在新旧两业的交替当中,你可能再投胎还不如现在。 
 
 学佛不能前功尽弃,人要心定,要学会禅定。 
 
 禅定就是坐得住,禅坐让你安定心,会产生智慧。 
 
 杂念多,就不是智慧,因为一个人的杂念越多,智慧越少;智慧多的人,不会有杂念。 
 
 静坐求得最安定的心,因为我们不会打禅,静坐就是安静地坐着,这样你才会慢慢地悟道。 
 很多事情都是安静下来才想通的,在恼怒的时候,在发脾气的时候,这个人的心一定静不下来的,他是不能够开悟的。 
 
 所以,心不定,就会悟不出道。 
 
 要解众生缚,就是要帮助众生解脱,起修行地。 
 
 如果你能把人间的事情都能想得通,那么你就是菩萨的思维了。 
 
 登地就是你超越了这个地。 
 
 所以,修到这个果地,就是你已经证得这个果了,你就会懂得用心来解脱人间一切苦难。 
 
 要想超越人间的苦恼,首先要广发菩提心。 
 
 菩提心,还有一个菩提行愿心。 
 
 单单的菩提心是慈悲心,然后菩提行愿心。那就是说,我不但要慈悲众生,我还要去帮助别人,我要去行我自己的愿力。 
 
 当一个人拥有行愿和发菩提心两个心合在一起的菩提心,那实际上就能够悲智双运。 
 要普化众生。普化众生是什么? 
 “普”就是方方面面,太多了;“化”就是去救度;普化众生就是普度众生。 
 
 一个人的苦,一个人的难,不管它有多大,我们有菩提心的人,就会受更多苦,因为人伤我痛,别人受苦,你会更觉苦,你就会发更多菩提心。 
 一个人吃的苦越多,他的菩提心就越大,而且他修心的成果、成就就会越大,因为他发的愿越大,使他受苦越深,所以,他得到的果报会越大。
 
 
 多闻不如一修,修行在于行。 
 
 修行就是修的你这个行为,你这个行为如果是在弘法度众,那么你就是在修行。 
 
 如果你今天不能做到修行,实际上你根本没有在修行。说自己修行修心,必须要全心全意。 
 
 修行最忌讳的是空谈。 
 
 空谈就是杂谈,杂谈不如不谈,否则会耽误自己的慧命。 
 
 感动不如行动,你今天很感动,很感激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,但这感动要落实在行动上,你还不如好好地去行动,这个“动”就是你的行为、动作,就是修行。 
 
 所以,行动就是实修。 
 
 实修就是放下自己身上所有的毛病,坚决改掉。 
 
 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