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界心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学习
查看: 2877|回复: 0

【视频拓展+答题】SF每日BHFF《忍辱才能慈悲》(2021年6月14日)

[复制链接]

432

主题

435

帖子

5万

积分

实习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53014
发表于 2021-8-17 22:16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






2021年师父每日白话佛法(2021年6月14日)

白話佛法

《忍辱才能慈悲》


为别人做事是好事,但有的人觉得很难,因为他觉得要花很多钱财、时间、力气,其实他不知道这就是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


所以替别人做好事就是众善奉行,就是三施俱全。


为众生行善,就是生活中的修行。你帮助别人,得到的善果就是别人会帮助你。


有些人自身业障很重,就算帮助了别人,可能别人也受用不起;如果你自己很干净,三业清净地去为众生做事,就可能成就功德。如果你业障很重去为别人行善,可能你做的善事会变为福德。


一个人很努力,但也要防止自己执著。大家抢功德做,但是太执著,功德就会有漏。


师父跟大家讲,要中观中道,才叫正精进。
举个简单例子,老年人要做功德,尽量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,如果你跟老年人抢这些功德,你就偏离了中观中道。


执著执著太执著,
无常世界不执著。
一切都在经常变,
过去未来没有见。


我执,就是用自己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人和事。因为佛法当中,菩萨对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的开示,你如果很执著地来学习佛法,你会进入法执。为什么佛法在这本经书上这么讲,那本经书又是那么讲?所以学佛不能带有我执来学习。有时一知半解,用这些佛法文字,随意指责别人,你就进入了偏执,进入了法执。


佛法有各种宗派,时代不一样,法门之间应相互尊重,不能单单地去划界线,不能用一种说法去否定另一种说法;因为菩萨对不同根器、不同场合与阶段有不同的说法。执著于文字,实际上你就偏离了佛法的精髓,你的学佛只是应用在语言和文字上。


比方说,佛法界讲“众善奉行”,你觉得这是一件善良的事,你就去做了,但是却适得其反。夫妻吵架,闹离婚,你说去帮助这个女的脱离那个男的纠缠,这就叫偏执,你动了别人的因果,伤害了别人的感情。人家只是这一段时间有果报,过一阵子就好,你把人家婚姻拆散了,你是不是行恶了?这样哪是行善?所以善恶不是你说了算,因为你不知前世因,怎知今世果?


知因懂果不执著,
放下万缘能随缘。
随缘就是无常观,
随缘就能一生安。


所以希望大家明白,如果不了解因果,你根本不知道什么为善,什么为恶。在人间很多看起来觉得是好的事情,你去做了,实际上是伤害了别人。所以人间有一句话“做好事被人骂”,主要问题是“你认为”,有个“我”字在里面:“我”认为这是好事,“我”认为这是坏事。所以自己本身没有般若空性,没有智慧,执相的可能性相当重。


一个人没有忍辱心不可能有慈悲心,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要忍辱。连忍辱都做不到,怎么慈悲别人?


菩萨和佛,在天上时时看着我们,无常就在我们身边。人不可执著地去学佛,一定要断除我相,才能去除烦恼。

平安是福财是祸,
追求钱财一生过。
为名为利全是错,
一生辛苦全白做。


自净其意,才有定力。在生活中修定,在工作中增长定力。放下执著,精进修行,清净自心,常忏悔,常念经,不忘初心。
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佛人,你才会进步。如果你感觉自己什么都懂,你自己已经抱住了贡高我慢,也会扰乱你心中的正知正觉;接下来,你的烦恼就开始生起了。


正知正念最重要,
不骄不躁才有效。
修行就是修清净,
不忘初心最重要。


拓展学习摘要


1️⃣慈悲心造就人的智慧


2️⃣三施俱全,功德更圆满


3️⃣如何理解“忍耐是由慈悲而来”


4️⃣“常乐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舍中”


5️⃣人常变的原因;要有定力才会产生慧力


6️⃣学佛要 保 持 初 始 心,否则就是在倒退


7️⃣学 佛 如 何 保 持 初 始 心


拓 展 音 频 合 集


1、慈悲心造就人的智慧

——zongshu20170902   31:36   


师父语身体的成熟不会影响你的心智。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就知道为自己,永远不会为别人,拥有了一种自私的智商,所以他就得不到人间心灵方面的慧命。一个人的慈悲心造就了一个人的智慧。一个人如果没有心灵方面的智商就等于没有智商。学佛、做人、交朋友,都是从内心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,一定要用内心来看自己的外层、外境。我们学佛做人,有时候人自己所创造的痛苦也是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好好地修。


2、三施俱全,功德更圆满

—— wenda20160527 01:20:34 

男听众 师父,您曾经讲过放生是三施俱全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用放生的功德去求消杀业,是不是用掉三施中的无畏布施,而放生中的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功德自动保存?

师父答三施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布施能力,三施合在一起能力更强。如果你能三施俱全,就是用掉它整个的百分之多少,并不是指专门用掉法布施、财布施的。比方说你现在自己印书,出钱了,是不是财布施了?印了书之后自己拿出去发,你跟人家讲的时候是不是法布施?你自己身体力行背着很重的东西,是不是无畏布施?(对对对)就这么简单,所以三施要俱全。我举个例子给你听,自来水,同样是水,如果这个水你不用漂白粉,不经过工厂加工,你说这个水出来脏的,能喝、能洗东西吗?(不能喝)你今天单单财布施,你还不圆满,你要法布施,你还要无畏布施,三施合在一起,才出来干净的自来水。你今天要漂白,要加工,还要有水,加在一起那才能用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

3、如何理解“忍耐是由慈悲而来”

——Shuohua20180420 04:27 

女听众师父,“明心见性的方法是忍耐,忍耐就是慈悲,忍耐是由慈悲而来。”如何理解这句话?

师父答“忍耐是由慈悲而来”,你想想看,一个人不慈悲别人,怎么忍耐得住?今天老公在家里发脾气了,她能够忍耐,那她有没有慈悲心?她当然有慈悲心,她觉得他很可怜,单位里压力太大了,回到家里要发泄,要宣泄他自己的这种气愤,他不开心。在这个情况下讲起来,你已经慈悲他了,你觉得他很可怜(对)很可怜之后你才能够原谅他,不跟他闹。这种忍耐不就是包含着慈悲的性质吗?(明白了)


4、SF开示“常乐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舍中”

——Wenda20161118 13:43 

男听众请师父开示一下“常乐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舍中”的含义,我们如何切入这个境界呢?

师父答“常乐柔和忍辱法”,就是经常要快乐,快乐的人就忍辱、忍耐。你去看,很多想不通的人,他不会快乐的;经常能够说说笑话……你看师父有时候碰到很多人间的苦恼,我就笑笑,我就讲讲笑话转移法,心理学上叫转移法。实际上我就是把它转移掉了,忍辱了。忍辱的人必须要开心才能忍辱,自己调侃一番,自己笑笑自己。

师父有时候想想:“哎呀,人怎么这么苦啊!哎呀,谁叫你投人,谁叫你乘愿再来的?”我自己就笑笑,“谁叫你乘愿再来的?你在菩萨面前许了这么大的愿,你那个时候能想到现在吗?”想到了就自己忍耐了,笑笑就过了(对对对)“安住慈悲喜舍中”,也就是说你只要把心能够安住,你的慈悲就来了。心安住,不贪、不执著,你的慈悲就来了,你一慈悲,是不是开心了?

(是的是的)你看这个人可怜、那个人可怜之后,你就感觉到自己很幸福了。你到医院去走一走,再看看自己,是不是觉得你很幸运?(是的是的。我那天看微信,有一个女的查出得了乳腺癌,在医院里地上躺着哇哇大哭)“哇哇大哭”都没用,查就查出来了。很多人没境界,好像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得这种病一样。坏人一定有恶报的,没办法,等着瞧吧。所以你看,搞师父的人没有好处的(是)这些弟子如果背叛师父,下场已经有了。我告诉你,不要这样,师父含辛茹苦,为了弘扬佛法已经吃了这么多苦头,弟子还要这么来骂师父,这个真的大逆不道啊,这种都下地狱的。


5、人常变的原因;要有定力才会产生慧力

——shuohua20130823 21:46 

女听众感觉在逆境中修心比顺境中修心,心更诚,也更能精进。在顺利的时候经常就有一种惰性,念经也比较浮躁。


师父答这就是人,人和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,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,人容易受到时间的影响,所以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影响他自己的修行行为,这就是为什么人会常变。一个人如果能够不变,他就是佛,如果人经常变的,他就是人,就是众生。你去看越是变的人,越会倒霉。比方说,家里不变的话,是不是家里比较稳定啊,家里经常吵架的话,你不稳定,是不是就麻烦了?

你生活在一个爸爸妈妈离婚的家庭当中,那你说说是不是你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一种不安定的环境当中?然后到你自己了,你又开始不安定了。没有几个变得好的,都是越变越糟糕的。比方说很多人换单位也是的,换到最后还不如第一个呢。你换老公也是的,换到最后还不如嫁的第一个老公。这就叫道理啊。因为这种东西要靠自己的智慧在世界上活着的。有时候你要知道,一个人能够坚持,能够稳住,他就是一种定力,所以为什么“定力”之后就会产生“慧力”呢?

你有智慧了,有智慧你说什么事情办不成啊?就是因为你现在定力不够,所以你就没有智慧。举个简单例子,经常摇摇晃晃、左摇右摆的,今天这个点子,明天那个点子的人,你说这个人能够发大财吗?这个人事业上、各方面的仕途上,他会好吗?他大不了就是人家说这种销售员,嘴巴去吹好了、去卖好了、去搞好了,天天变,这个不行找那家。人家有本事的人一两家就稳到今天,跟人家关系搞搞好,人家稳到今天(只能用“定”去克服这种变)定力是最重要的!

女孩子也好、男孩子也好,年轻人我不大喜欢,我喜欢年纪比较偏大的,他们不容易变啊!像身份证一样的,你在50岁之前的话都要叫你换的,50岁之后你的脸不会变了,基本上这个脸到底了。年轻人会变脸啊,所以感情也会变,生活也会变,什么都会变,你谁靠得住啊?现在年轻人靠得住吗?你们小青年谈恋爱,今天说海枯石烂心不变,明天又去跟他海枯石烂了(当修行的诱惑特别多,难度很大的时候,那是不是如果能定下来的话,他的收益和功德也是更大的?)那当然了。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刚刚开始念经的时候,能定下心来,好好地念经,那是多大的收益啊!所以当一个人刚刚开始念经的时候,菩萨都来的,因为他纯啊,他心诚啊!“菩萨你救救我啊,我好好念经了,我开始了。”所以为什么师父经常跟你们讲:“学佛一年佛在眼前,学佛两年佛在天边,学佛三年仗着佛卖钱。”


6、学佛要保持初始心,否则就是在倒退

—— Wenda20180107A 23:39 

师父语人生要有初始心,这种就是懂啊,懂得了感恩,懂得了有这么个师父,懂得了有这么好的佛法指导着我们。很多人修到后来一点感恩心都没有了,没有感恩的,没有像开始的时候,“哎呀,看见佛法了……”这么感动,“看见师父了……”这么激动,都没了。实际上他就在倒退了,他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。自己家里已经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了,自己的毛病自己受报,他不知道,还要到处去讲“哎呀,师父怎么老讲我不好啊……”真的无语了,我都不想讲了,以后我就不讲了。既然他不喜欢我讲他不好,说明他自己不能接受那种正能量,不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。你说这个人怎么修啊?所以师父也只能退了。


7、学佛如何保持初始心

——wenda20141212 00:53 

男听众师父好!请师 父开示我们学佛修心如何一直保持初始心?如果失去初始心,如何找回来?

师父答如果失去初始心,就说明这个人有一点“好了伤疤忘了痛”。因为当发初始心的时候,一般是人很苦的时候,比方说受到磨难了,在人间受到不停的责难了,比方说家庭、婚姻、身体、公司倒闭了、孩子不听话或者各种各样苦难,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,他突然之间想:哎呀,我真的一定要求菩萨保佑啊!我一定要许愿、放生、念经啊。那个时候初始心是最强的,这个时候就是要找到一条能够解脱自己的路,而这个时候解脱自己的路就是让人家感觉这个人是非常非常虔诚的,那么等到自己好一点了,各方面都好一点了,开始慢慢地就不当回事了,一会念经,一会不念,有时候想拜佛就拜,不想拜佛就不拜,然后初始心慢慢就没有了。那么怎么找回来呢?

就是经常要想一想,过去有一句话叫“忆苦思甜”,实际上就是要经常回忆自己苦的时候,尤其当自己各方面都很好的时候,要多想想自己很苦的时候(居安思危啊)对对,居安思危,而且要保持自己一种常态,这个常态是什么呢?不管好坏,我都觉得我的人生是一种常态,只不过是感觉上像人家表现出来经常拥有的一种态度一样,就是不管什么事发生了,大的小的事情,对我来讲都没有太多的起伏。掌握自己一个中庸,掌握自己一个中性,也就是说苦的时候要想到还会有甜,甜的时候要想到自己还会吃苦,所以这样的话就能保持一种原生态,就是心情永远是觉得开心也没有什么可开心的,也是很快就会过了;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叫苦的,苦也会忘记的,也会过去的。那么这种心态保持住,实际上就是一种平衡心,就是一种平常心了。佛法讲叫平常心,拥有平常心的人,就能够让自己保持初始心了(明白了,感恩师父开示!)

一、师父每日B.H.F.F-《忍辱才能慈悲》互动答题


1、为别人做事是好事,但有的人觉得很难,因为他觉得要花很多钱财、时间、力气,其实他不知道这就是(        、      、        )。所以替别人做好事就是(              ),就是三施俱全。


2、有些人自身业障很重,就算帮助了别人,可能别人也(             );如果你自己很干净,(                )地去为众生做事,就可能成就功德。如果你业障很重去为别人行善,可能你做的善事会变为(            )。


3、一个人很努力,但也要防止自己(            )。大家抢功德做,但是太执著,(            )就会有漏。师父跟大家讲,要中观中道,才叫(               )。


4、我执,就是用自己的(         )来看世间的人和事。因为佛法当中,菩萨对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的开示,你如果很执著地来学习佛法,你会进入(           )。为什么佛法在这本经书上这么讲,那本经书又是那么讲?所以学佛不能带有我执来学习。有时一知半解,用这些佛法文字,随意指责别人,你就进入了偏执,进入了(            )。


5、佛法有各种(             ),时代不一样,法门之间应相互尊重,不能单单地去划界线,不能用一种说法去否定另一种说法;因为菩萨对不同根器、不同场合与阶段有不同的说法。执著于文字,实际上你就偏离了(                ),你的学佛只是应用在语言和文字上。


6、知因懂果不(          ),放下(        )能随缘。随缘就是(             ) ,随缘就能一生安。


7、一个人没有(          )不可能有慈悲心,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要(          )。连(        )都做不到,怎么慈悲别人?


8、(               ),在天上时时看着我们,无常就在我们身边。人不可执著地去学佛,一定要断除(            ),才能去除烦恼。


9、(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),才有定力。在生活中修定,在工作中增长定力。放下执著,精进修行,清净自心,常忏悔,常念经,(                )。


10、(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)最重要,不骄不躁才有效。修行就是修清净,(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)最重要。

     

答案:(若有疏漏,请以师父开示原文为准)


1. 佛性  意念  善护念




二、本期自测题(温故而知新)- BHFF1-4《学佛修心的目标(二)》


建议请先预习答题,再对照答案,考考自己对BHFF的理解力和记忆力。


1、(   )为修心的出发点,但不同的人对正的看法不同,哪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,可能都认为自己是正。


2、什么是反省的契机? 这个契机多来自外界,契机必须有()的积累做基础,正所谓“()”。


3、无论是通过()还是做其它善事积累功德,只有到了这个层次,才有“()”的可能。


答案:(若有疏漏,请以师父开示原文为准


1. 修正心灵


2.功德    厚积薄发


3.念经   一点就破


三、【F言F语背诵】--摘自【FYFY 第二册】


1、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,把自己的理性放在最高点就是圣人。每天想着付出想着帮助别人的人就是圣人。


2、学佛人要学会舍,让别人得,才能真正的有所得。



   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!感恩龙天护法诸位佛菩萨!    

   此篇文章在编辑和分享过程中,有不如理.不如法之处,恳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,恳请龙天护法诸位佛菩萨     慈悲原谅!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感恩合十

男听众有同修总会遇到很多善缘的人,也能度到很多人;有的同修周围的环境度人就是很少、很慢,这是跟他前世的善缘福德有关,还是跟他今生的愿力有关呢?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。



师父答跟他今生愿力和上辈子的福德都有关系(哦。那环境不是特别理想、度人比较少的人,应该怎样才能改变呢?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)很简单,发心啊,现在有网络度人啊!多写正能量的东西,把一些佛言佛语发给人家,让人家先有兴趣,好好度人,这都是方法,都是妙法(好的,谢谢师父慈悲开示!)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法界心

GMT+8, 2025-10-31 06:22 , Processed in 0.100807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