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:
说明:以下按照学习顺序排序,来源于BHFF第一册
忏悔的两种方法:事忏、理忏 ——BHFF1-2
修心和修行的关系:
功德是修行的结果,境界是修心的成绩。修行和修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,相辅相成。修行是修心的手段,反过来通过修行的过程,得到更多的感悟,又进一步提高了心的境界。修心是修行的根本,发心是修行的起点,心的境界提高了,发的心愿也就更大,又可以提高修行的质量。——BHFF1-3
修行的三个方面:
行为的规范,言语的禁忌和意识品行的提高。 ——BHFF1-4
心定有两方面的涵义:一是坚定的信念,二是坚定的目标;其基础建立在明理上。——BHFF1-4
心的状态和结果:
心浮则飘,心净则定,心定则生道。——BHFF1-4
人生最尊贵的事是什么:
人生最尊贵的事情就是面对别人的虚伪与不义,仍能保持自己对别人的亲切。
——BHFF1-5
修心修的是什么:
实际上就是修“认识和理解”,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道路。——BHFF1-6
修心的阻碍、障碍怎么生的?如何破除?
修心的阻碍、障碍皆因“执”而生,惟有“心净”方可破除。 ——BHFF1-6
什么是执:就是不全面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——BHFF1-6
劫: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集中的业障的爆发 ——BHFF1-7
轮回也好,命运也罢,它的运行只依照两个基本法则:
其一就是宇宙第一定律:因果定律,因果定律是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都要遵循的一个铁律,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断因果关系的循环。
其二就是天理:天理实际上是一套管理制度。详细地规定了什么因得什么果,多少因得多少果,什么时刻得果。——BHFF1-8
什么是命运
命,
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定下的,是由前生往世的福报功德业障惡报综合而定的。
运,就是每个图腾的前面的路。——BHFF1-9
命运与如法修佛的关系
通过修佛,如法修,可以把坏运败运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好运得意的运要尽量延长,而且利益最大化。运改变了,从而反过来影响命的基调,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 ——BHFF1-9
修行没有好的效果的可能原因:
一、修的法门有些不适合
二、经文的选择不正确 ——BHFF1-9
怎样才能使业障不生呢?
第一靠戒,戒就是改,改掉毛病,改掉习惯,改掉脾气,去掉贪和瞋。
第二个阻止业障产生的工具是“感恩心”,这里说的感恩心,不是单指心态,它是一个工具,这是一个修行的法门。——BHFF1-10
有智慧的人永远不会伤害自己:
有智慧的人永远不会伤害自己,伤害自己的人就是没智慧,想不通的人就会伤害自己。——BHFF1-12
怎样消除自己的杂念, 不动心:
第一, 要慧观。
第二, 观地狱苦。
第三, 观饿鬼苦。
第四,持咒忏悔。即念經。——BHFF1-13
念经时需要有以下几点,可以念出更好的效果来:
一、心气合一,念经的时候你的心和你的气要合为一。
二、声气合一,你的声音和你的气场要合为一体。
三、身心气合一,你的身体和你的心和气场要合为一体。 即念经三合一。
——BHFF1-13
五辛:葱、蒜、韭、薤、兴渠——BHFF1-13
小三窍:即称脑子开窍。听,读,入。——BHFF1-14
人的一生有两个根:一个叫身根,即身体。另一个叫物根,即物欲。
——BHFF1-14
人——生、老、病、死;
物——成、住、坏、空。——BHFF1-14
人的天性本能有两种:一种是食,即天生就会吃。一种是色,即男女之色。——BHFF1-16
高僧传下的克制方法:
谤我,要忍他;欺我,要让他;辱我,要避他;轻我笑我,要由他;贱我,要敬他。——BHFF1-16
无量的功德是从哪里来的:是从信心,随喜和感恩来。——BHFF1-17
佛法与养生:
头清,肺白,心红,肾温,精元固,胃要和,肠要润,肝要舒,脾要健,胆石要消 ——BHFF1-19
每个人念經的效果为什么会不一样?
一、因果不同,孽力不同
二、意念不同
三、音声海不同 ——BHFF1-19
怎样念经才能起效果?
一、要对症下药
二、要放松,要安静,要微笑
三、要观想,听声音
四、金光万道上身 ——BHFF1-19
五不正见:我见,边见,邪见,见取见,戒取见——BHFF1-20
十种相:色相、声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触相、生相、住相、坏相、男相、女相
——BHFF1-22
愚者的心,智者的心:愚者的心,是在嘴上;智者的心,是在内心里。
——BHFF1-22
功德有两种意义:一、功德是从内心发出的,要具有佛性,要学佛菩萨功德。
二、法身要有功德——BHFF1-25
做人处事的方法:
安详是处事第一法
谦退是保身第一法
涵容是处人第一法
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——BHFF1-27
什么样的朋友可以交:
一、严持戒律之友当亲近
二、智慧广大之友当亲近
三、谦卑忍辱之友当亲近
四、总持文字之友当亲近
五、直心忠告之友当亲近
六、勇猛精进之友当亲近
七、轻财好义之友当亲近
八、仁慈爱物之友当亲近 ——BHFF1-30
为善为恶的因果:
为善必昌,为善不昌,必有余殃,殃尽必昌
为恶必殃,为惡不殃。必有余昌,昌尽必殃 ——BHFF1-32
“一把无明火,功德尽成灰”
“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 ——BHFF1-32
能否得度在于什么?
能否得度,主要在于自己的发心,如果自己没有要求得度的心愿,谁也度不了。还有一个因素是机缘,发了心机缘不到不得度,有了机缘不发心同样不度。——BHFF1-33
用三种方法来脱离轮回:第一,要有人间的决断力。第二,割舍力。第三,缘尽力。——BHFF1-35
心有四个经常会漏的地方
爱从淫漏
贪从神漏
不正见从毛孔漏
无明从口漏 ——BHFF1-42
净信:要用纯洁的心去完全相信佛法,要有很诚意的心去相信。
净信里面还有两个信:
1.永久信 2.实证之信 ——BHFF1-42
人应当自作皈依,皈依自性三宝,自己皈依自己的佛、法、僧,佛在心中,法在行中,僧在戒中。——BHFF2-1
圣人与凡夫:圣人、贤明是克念作圣,凡夫则以妄念作凡。——BHFF2-1
佛菩萨有三种情况无法救度: 第一,是无缘的人;第二,佛菩萨不能消定业;第三,佛菩萨在人间,是不能度尽众生的,因为与菩萨没有缘,菩萨就无法救度你。——BHFF2-2
心态与将来:心态决定着你的将来,有好的心态就会有好的将来,心态不好就不会有好的将来。——BHFF2-2
第二部分:
说明:以下来源于师父在不同书籍中的开示
忍辱法门有五个层次:
一、生忍
二、力忍
三、缘忍
四、观忍
五、慈忍 ——BHFF11-44
十善业
一、不杀生而慈心于仁。
二、不偷盗而义利节用。
三、不邪淫而贞良守礼。
四、不惡口而出言慈和。
五、不两舌而无争是非。
六、不妄语而诚实无欺。
七、不绮语而言说有礼。
八、不悭贪而慈心舍施。
九、不瞋恚而慈忍积福。
十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。 ——GB第8集
五停心观
一、不净观:多贪众生不净观
二、慈悲观:多瞋众生慈悲观
三、数息观:多散众生数息观
四、因缘观:愚痴众生因缘观
五、念佛观:多障众生念佛观 ——白广2-2
两障三惑:
两障:烦恼障,所知障
三惑:见思惑,尘沙惑,无明惑 ——【BH佛法】180123
身体有三种病
一、宿业病(孽障病)
二、内伤
三、外感 ——白广2-1
十因法
一、因戒守本
二、因人施法
三、因心归静
四、因空而行
五、因缘而生
六、因正舍偏
七、因悟得智
八、因果得悟
九、因意收念
十、因净得空 ——BHFF2-10
四门:信.解.行、证——SP60集
心灵法门:就是集念經、 实践、参禅、许愿于一体,摄持自己心念的平和,不乱动。——SP109集
三解脱门:空、无相、无愿
“空门”:观我所见,我见皆空
“无相门” :观因空故,观相皆虚
“无愿门”: 无欲无求,无作无愿——GB41集
五力:信力,念力,进力,定力,慧力——【BH 佛法】180113
除五种力之外还需要拥有的力:演说力,随宜力,方便力,法门力,大悲力
——【BH 佛法】180127
天人有五衰:
小五衰:
一、乐声不起
二、身光忽灭
三、浴水著身
四、著境不舍
五、眼目数瞬 ——【BH 佛法】170406
大五衰:
一、衣服垢秽
二、头上花萎
三、腋下汗流
四、身体臭秽
五、不乐本座 ——【BH 佛法】170406
恨的人:
一、脸不好看
二、眼睛很凶
三、整天烦恼不断,很难过 ——GB20集
佛法讲因果:要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,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
——白广1-9
三时报业:
顺现业,顺生业,顺后业——【BH佛法】171209
杀业有两种报应:第一是短命,第二是生病。——BHFF5-34
的贪瞋痴三毒。洗涤就是要把过去曾经贪过的、恨过的,还有做过的愚痴的事情,全部转污为净,就是把过去那些污染的东西转为干净,这样就叫洗涤,身心就会得到干净和光明。人为什么身心不光明、不干净呢?就是因为整天不开心、难受,内心就慢慢开始污染了,不干净了。心里不干净的话,那慢慢地就被贪瞋痴所染,自身佛性就不能显现。自身佛性就是要慈悲别人,要对别人好,不要去贪。
